Tuesday, February 7, 2012

保衛烏溪沙海灣 - CEDD給我的回信




前些時,我給 tellme@1823 發了電郵,是這樣寫的:

Date: 2012年1月31日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0800下午3时30分01秒
To: "tellme@1823.gov.hk" <tellme@1823.gov.hk>
Subject: 請提供一些數據

請貴署提供以下數據:

1)填海造地,平均每公頃造價多少?
2)整理新界和大嶼山現有的空置土地,以供使用,每公頃平均費用多少?
3)港府去年賣地,平均每公頃賣了多少錢?

(Please tell me) 整理現有荒廢土地作儲備,比移山填海工程,來得更艱巨嗎?

請政府提供環評報告,交代:
1)填海工程對附近居民的健康,產生甚麼影嚮?
2)填海工程對自然環境和生態,造成甚麼後果?

請政府告訴市民,烏溪沙填海得到的土地,會作甚麼用途?以及詳細的規劃方案。
請政府向市民解釋,憑甚麼核心價值和理據,一定要摧毀一個市中心的海灣,來換取土地?沒有更好的方法嗎?

在馬鞍山,有荒置的空地。從市中心開車,五分鐘不到,往舊礦場的路上,就有大片平坦的山谷,可以蓋房子。請讓政府說服我們,為甚麼非得把海灣填掉不可?

謝謝。
Hetty


 Tellme@1823 把電郵轉給土拓署,今天土拓署給了我覆信,寫的很長,雖然好像没有很準確地回答我的問题。


原文抄錄如下:

2012/2/7 landsupply@cedd.gov.hk <landsupply@cedd.gov.hk>
HETTY,您好!

多謝您於今年131日於1823提出的查詢及意見,現回覆如下:
填海造地和陸上土地發展之造價會因不同地理環境如水深、位置等因素而有所不同。此外,土地發展也可能涉及徵收土地和安置受影響居民等費用,因些未能就此提供一個平均造價。
我們明白社會對填海可能會對附近居民和環境造成影響的關注,而提高環境效益正是選址的其中一項指導原則。填海工程對環境的影響主要是在生態方面。包括可能喪失的海床和高生態價值的潮間帶,底棲生物的棲息地,及工程對珊瑚,漁業,海洋哺乳動物(如中華白海豚和江豚等)的影響,和對相鄰陸地的生境/動物棲息地的影響。
然而,在鄉郊開發土地,也會對陸地生態和社會造成影響。生態影響包括棲息地的喪失,和對哺乳類動物,鳥類,爬行類,兩棲類,蝴蝶/蜻蜓,溪流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的不利影響。社會影響方面包括需要徵收土地,遷徙現有居民而破壞長期形成的鄉郊社區網絡,文化和傳統的消失,對居民生活的影響,降低鄉郊社區的生活質素,和剝奪居民生活方式的選擇(如務農)
上述兩種土地供應模式,均會對環境構成影響。在沒有詳細研究前,不能輕率指出那種模式對環境的影響較少。現階段,制定填海選址準則至為重要。政府尚未決定在維港以外填海,現正就此課題進行廣泛公眾諮詢。

第一階段公眾參與的其中一個主要目標是要確立選址準則。政府於去年11月開展公眾參與活動,在首兩個月諮詢過程中,有市民及持份者反映,初步選址準則較為抽象,希望政府提供一些填海例子,讓公眾能深入討論。公佈這25個可考慮的填海地點,目的是回應在諮詢階段市民的建議,提供一些實例,方便公眾考慮和討論選址準則。其中一個可考慮的填海地點是在沙田烏溪沙附近。

25個可考慮的填海地點並不是建議填海選址清單。我們的用意,是希望通過聽取公眾就這些可考慮地點所發表的意見,了解公眾對初步選址準則的看法。由於現時只是第一階段公眾參與,我們還沒有定下詳細的填海範圍。

我們會把從第一階段公眾參與活動所收集的意見分析,以便檢視初步認為可考慮的選址清單並作出調整,然後訂定選址準則。我們期望於2012年年中,物色約10個填海選址,進行概括性技術評估及於第二階段公眾參與活動到相關社區進一步諮詢。

當選定10個填海選址後,我們會為這些選址規劃出初步填海範圍,再於第二階段公眾參與活動諮詢公眾。
最後,我們會將你的意見交由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進行獨立收集和整理。我們會將公眾的意見與技術研究結果一併考慮,藉以訂定選址準則及物色可行的選址,並計劃於2012年第三季進行第二階段公眾參與活動。
土木工程拓展署海港工程部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